环仲视角|欧盟《新电池法》的框架解析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上)
引言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依托技术竞争力与供应链成熟度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但受本土市场增长趋缓与产能冗余挑战驱动,相关企业加快布局欧洲市场。该区域作为关键增量区域,其《新电池法》通过碳足迹声明、再生材料比例、数字护照、供应链尽职调查等全生命周期要求,形成新型环保准入门槛。该立法对中资企业构成多维合规压力,并可能触发碳关税延伸及补贴审查等涉税争议,驱动企业通过绿地建厂实现属地化运营突破限制。相关企业需同步推进技术创新、成本优化与标准接轨,在动态博弈中强化国际竞争优势。 本系列文章将对我国动力电池发展现状、欧盟《新电池法》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明确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助力企业深入理解相关政策,抓住发展机遇。 1 中国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在全球节能和环保的压力下,减少碳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发展共识。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动力电池的持续增长。动力电池是指指在汽车上配置使用的、能够储存并可再充电的、为驱动汽车行驶提供能量的装置。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超级电容等。对我国的动力电视行业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有以下三点。 全球产业主导地位确立 “十二五”以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而迅速发展壮大。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动力电池创新联盟”)数据,2011-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由0.35GWh增加至387.7GWh,年均复合增长79.35%。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形成全球性竞争优势,现阶段呈现多维发展特征。依托十年技术积淀与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行业构筑起覆盖矿产开采、材料制备到梯次回收的完整生态,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68.4%,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包揽全球装机量前五席位。技术迭代方面,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技术瓶颈,钠离子电池量产装车进度较国际竞争者超前14个月,半固态电池已进入实车测试阶段,这些突破巩固了中国在全球锂电技术路线演进中的话语权。 产业驱动力转变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由以往高度依赖政府政策支持的“政策驱动型”逐步转向“产品驱动”和“市场驱动”并重的自主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产业链的快速完善和整体配套能力的增强,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上游原材料供应更加稳定,中游电芯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不断优化,下游应用端需求持续增长,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助力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快充能力和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电池产品整体性能持续提升。此外,随着制造工艺的成熟与大规模量产的实现,单位成本逐年下降,使动力电池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增强了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摆脱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在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共同推动下呈现出更加自主、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不仅提升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竞争力,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风险初现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入稳步发展阶段。近年来,尽管整体销量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特别是进入2021年以后,受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购车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已难以维持此前的高位。 与此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和“增程式电动车”等技术路线的车型在新能源汽车整体结构中的占比显著上升。这类车型因兼具传统燃油车续航优势与电动驱动体验,受到用户青睐,但其对动力电池装车量的拉动作用明显小于纯电动汽车(BEV)。这使得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动力电池的单位需求增长幅度受到一定压制。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的年增长率持续下降,2023年已降至31.6%,远低于2021年高达142.8%的峰值增长。这种增长放缓与前期行业对电池需求的高预期之间形成反差,引发市场对动力电池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的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装车需求增长趋缓,动力电池及其上游材料、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的投资热度却不减反增。在政策支持、资本追逐和企业扩张战略的共同推动下,国内众多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发布新的产能扩张计划,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均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多个超级工厂,部分企业的规划总产能甚至超过未来三到五年市场预期需求的两倍以上。 这种“抢占先机式”扩张背后隐藏着严峻的产能结构性失衡风险:一方面,先进、高效的产能可能因市场未能同步扩张而面临闲置,企业面临高昂的固定资产折旧与运营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低端重复建设可能加剧行业低水平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2 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意义 在国内市场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并取得明显进展。欧洲作为欧盟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同时面临着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必争之地”,其相关政策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海外市场结构分析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实现市场多元化和全球战略布局。然而,从当前海外市场结构来看,东盟、拉美以及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容量仍较为有限。这些地区受制于人均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本土车企发展节奏等因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相对较低,对动力电池的外部采购需求尚未形成规模,难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增量市场支撑。 据《2023年动力电池运输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的锂电池中约有三分之二销往欧洲和北美,充分说明当前中国动力电池的海外市场高度集中于这两个区域。尤其是欧洲市场,凭借其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高额的购车补贴、快速建设的充电设施网络以及整车厂电动化转型的强烈意愿,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政策导向最清晰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为中国电池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北美市场虽同样重要,但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却面临更大的挑战。近年来,美国在国家安全和产业政策层面对中国产品持续实施限制和打压,特别是在新能源与高科技领域,出台了一系列贸易壁垒与技术审查机制。 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 欧洲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最早、渗透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各国在碳中和、能源转型方面目标明确,推动了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根据欧盟绿色协议和“Fit for 55”计划,到2035年欧盟将全面禁止销售燃油车,这使得欧洲成为全球除中国外增长最快的电动车市场。 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而言,进入欧洲市场不仅能够拓宽销售渠道,分散对国内市场的依赖,也是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更大份额的重要机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企业已在德国、匈牙利等地设立工厂或计划投建产能,以更好地贴近客户、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并提高对欧盟市场的响应速度。 此外,欧洲市场的高标准、高要求也促使中国电池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在质量控制、认证标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加速从“走出去”到“扎根当地”的战略升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发展。 绑定国际主机厂客户,提升品牌与议价能力 欧洲聚集了大众、宝马、奔驰、雷诺、沃尔沃等世界级汽车制造商,这些企业普遍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若能成功进入这些主机厂的核心供应链体系,不仅意味着稳定的大订单保障,也有助于品牌价值的国际化提升。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已与宝马、大众、奔驰等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其提供高性能动力电池产品。通过与欧洲整车企业协同研发、电池定制化设计,中国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在产品规格、技术迭代、产业标准等方面占据更具主动权的位置。 这类合作有助于企业突破“低价中国产品”的刻板印象,向技术领先、可靠合作伙伴的国际形象转型,从而在全球动力电池供应竞争中取得更多话语权。 获取绿色能源、政策资源与核心技术支撑 欧洲在新能源政策、绿色金融、碳交易机制等方面体系完善、执行严格,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与转型支撑。例如,欧盟出台的一系列“本地化”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构成一定贸易壁垒,但同时也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绿色贷款等方式鼓励外资企业在本地设厂和技术合作。 中国企业通过在欧洲设立工厂,不仅可以享受欧盟在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方面的政策资源,还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先进制造理念、环保标准和人才资源。在与欧洲本土科研机构、高校、供应商的协作中,中国企业可加速实现技术创新、材料升级、制造流程绿色化,从而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结语 随着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的正式生效,面对这场以环保之名展开的产业保卫战,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正身处新的全球博弈漩涡之中。一场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合规”为旗帜的规则重构悄然铺开。这部被称为“全球最严电池法案”的政策到底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考量?中国企业在欧洲的产能扩张又将面临哪些具体挑战和限制?这场规则的全面重塑将如何重新塑造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在以后的文章中,环仲国际团队将会带来有深度的专业分析。 环仲国际业务团队 袁杜娟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商舒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陈珏 合伙人 扶怡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涉商事纠纷相关业务咨询请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环仲官网,或电话咨询:13127864609,邮箱咨询:link-king@linkarb.com.cn 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资讯或文章仅为交流讨论目的,不代表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任何法律意见。任何依据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作出的判断或决定(无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因此造成的法律后果,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您需要相关法律意见或法律服务,欢迎与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相关律师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可访问律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