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仲视角|ESG理念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下)

发布于 2025-05-0535 已阅读



引言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力量,亦是实现“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者与推动者。近年来,伴随新能源汽车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关键力量。随着全球ESG理念的不断普及与深化,ESG报告与评级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本文作者团队在汽车产业法律服务与金融投资领域深耕十余年,兼具丰富的行业观察视角与实践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链条、全流程的一站式产业法律服务。本系列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ESG现状进行梳理,明确ESG报告编制的重点内容,助力企业深入理解汽车产业ESG相关政策,抓住发展机遇。

1

汽车行业ESG发展环境方面挑战

综述


在ESG体系中,环境维度关注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表现。虽然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转型”的代表,在减少尾气排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其上游电池制造、原材料提炼、产品回收等环节同样带来新的环境负担。特别是在动力电池生产中的碳排放、废旧电池处置过程中的污染风险,以及大规模推广所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长,使得汽车行业面临“减排压力从下游向上游转移”的局面。此外,随着全球碳监管趋严和绿色壁垒强化,企业在碳足迹披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绿色供应链建设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挑战。


相关政策规定


近年来,中国围绕“双碳”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涵盖汽车产业环境绩效的政策工具。例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汽车制造过程绿色转型,要求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对车企碳排强度的约束,强调通过积分调节机制引导企业研发更低碳的产品。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规定》等政策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环保合规管理提出具体要求,推动行业迈向闭环发展。


与此同时,国际上在新能源电池产业也推出了很多政策。2022年8月16日,拜登正式签署《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法案),计划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支持电动车、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为美国本土制造的电动汽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以此保障美国在未来能源技术中的战略优势。该法案还限制某些国家(包括中国)在新能源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出口,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2023年8月17日,欧盟官方公示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该法规通过技术和环境标准来间接影响出口市场,要求出口企业提升电池能效标准,限制制造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使用,加强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并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


政策影响


环境政策的密集出台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推动了汽车行业生态责任意识的提升,促使企业投资低碳工艺、升级绿色制造流程。例如,部分主机厂已开始采用绿色铝材、低碳钢铁,推动零部件制造阶段碳减排;电池企业加快建设回收再制造工厂,形成以回收材料替代部分原矿开采的“闭环经济”模型。


另一方面,环境政策也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和合规难度,尤其是对中小汽车供应商而言,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信息追踪机制往往面临技术、人力与资金上的挑战。国际规则对原材料来源的限制,也可能影响部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电池原料采购与出口策略,进而重塑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方式。


更重要的是,全球环保监管的透明化、数字化趋势,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能建立科学的碳排核算体系和第三方核证机制的企业,将在绿色信贷、绿色出口以及资本市场中面临“绿色信用歧视”,失去未来融资与发展的主动权。


2

汽车行业ESG发展社会方面机遇

概述


在ESG框架中,社会(Social)维度关注企业在劳动权益、供应链责任、消费者保护、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社区影响等方面的表现。对于汽车行业而言,社会责任挑战不仅来自企业自身的合规管理,还受到供应链可持续性、就业转型、数据隐私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正在重塑传统就业结构。在向智能化、电动化升级过程中,传统燃油车制造涉及的大量工种(如发动机、变速箱制造等)逐步萎缩,而电动汽车制造需要的核心技能(如软件开发、电池管理、智能网联技术)迅速增长。这一变化导致劳动力技能升级滞后,部分岗位人员面临失业或转岗难题,进而影响产业链稳定。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带来新的社会风险。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远程升级(OTA)等功能提高了驾驶便利性,但也涉及数据隐私、网络安全、自动驾驶安全责任划分等社会议题。例如,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如何认定、车企如何保护消费者数据,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


此外,供应链社会责任风险也在增加。新能源汽车生产依赖全球供应链,其中部分关键矿产(如锂、钴、镍)存在开采环境污染、劳工权益侵犯甚至童工问题,导致车企在全球供应链伦理方面受到更多审查压力。随着国际社会对供应链可持续性的关注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正面临更高要求。


相关政策规定


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中,逐步提升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强调建立“新能源汽车制造、运营及废弃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安全与环保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施行)明确数据合规责任,要求车企在处理车联网数据时确保用户知情权,并对自动驾驶数据存储、跨境传输设定严格限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5年)》 推动产业工人技能升级,为智能制造、新能源产业提供专项培训,避免产业转型带来的失业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提出优化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降低劳工不平等竞争,保护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这些政策旨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保护劳动者权益,并在数字化时代强化用户数据安全管理。


国际社会针对汽车产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可持续性、劳工标准、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例如:欧盟《供应链尽职调查指令(CSDD)》(2022年)要求大型企业对供应链中的人权、劳动权益、环境责任进行全链条审查,违规企业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德国《供应链尽责法》(2023年生效)要求企业审查海外供应链中的劳工权益,特别关注矿产开采过程中的童工、强迫劳动等问题。美国《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UFLPA)(2021年)禁止企业从新疆等地区采购可能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部分车企的电池供应链因此受限。《联合国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UNGPs) 强调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社会责任,包括就业公平、工人安全、供应链透明度等标准。这些政策的出台,使汽车企业在全球运营时,必须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应对供应链审查、数据安全监管和劳工权益保护的挑战。


政策影响


社会责任政策的强化,使汽车企业在ESG管理方面面临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就业转型压力加大,人才培养成为关键

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求企业承担更多劳动力转型责任。未来汽车制造业将更加依赖高技能人才,车企必须通过员工培训、技能升级、职业转型等措施,缓解产业变革带来的失业风险。例如,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已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新能源人才培养课程,推动一线工人向智能制造工程师转型。


此外,汽车行业的灵活就业模式(如共享出行司机、充电站运维人员)也面临政策规范挑战。如何在确保行业灵活性的同时,保障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权益,是未来政策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2)数据安全管理成为合规“红线”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普及,车辆数据安全管理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各国针对车企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跨境传输等环节,均提出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全责任问题同样复杂,例如自动驾驶事故由车企、用户还是软件供应商承担责任,仍需法律明确界定。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车企在自动驾驶软件开发时,必须考虑更多社会伦理和法律责任。


(3)供应链责任审查趋严,企业合规成本上升

全球ESG政策的强化,使汽车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面临更高要求。以欧盟《供应链尽职调查指令》为例,企业不仅需要确保自身运营合规,还需审查整个供应链的社会责任表现,包括供应商的劳工权益、工作环境等。这意味着,车企未来需要建立更加透明的供应链追踪系统,以满足国际市场的合规要求。


特斯拉、大众等跨国车企已开始要求供应商提供可持续供应链认证,以减少社会责任风险。中国汽车制造商若要进入国际市场,也必须提前布局供应链尽职调查机制,以规避贸易壁垒和品牌声誉风险。


3

汽车行业ESG发展治理方面机遇

概述


在ESG框架中,“治理”(Governance)维度主要关注企业的董事会结构、风险管理、商业道德、反腐败机制、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等方面。相较于环境与社会责任,治理因素属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保障。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治理体系面临着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战略治理”的深刻转型。当前,汽车行业治理层面存在以下三大核心挑战:


一是战略引领不足。部分汽车企业对ESG治理仍停留在合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战略顶层设计,尤其是在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经营目标与投资决策中存在空白。

二是信息披露不规范。尽管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发布ESG报告,但披露内容常存在数据缺失、指标选择不统一、独立性和审计性不足等问题,影响评级机构、投资者的评估和决策。


三是产业链协同治理困难。新能源汽车涉及复杂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单一企业的治理已无法满足监管和市场要求,需在上下游协作、平台共享、标准制定等方面建立统一治理机制,但目前协同性仍较弱。


相关政策规定


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推进上市企业治理结构完善和ESG治理能力提升,主要出台了以下政策:《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2024年3月起施行)由中证协发布,是中国ESG治理进入制度化、标准化阶段的重要标志。该准则要求企业建立ESG工作机制,配备专门人员,并对董事会履责、管理层执行、信息披露机制作出明确规定。《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鼓励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协同治理,推动制定共享标准和行业准则。《关于推进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鼓励重点领域上市公司率先披露ESG信息,逐步向强制披露过渡,提升资本市场透明度。《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碳管理治理体系,对碳足迹、碳核算等提供内控机制建议。上述政策体现出治理维度从“自愿披露”向“强制管理”转变的趋势,推动汽车企业构建更为成熟的ESG治理框架。


国际上,企业治理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信号,其监管日趋精细化:欧盟《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CSRD)》(2023年生效)要求所有大型企业在治理结构中嵌入ESG目标,披露治理组织架构、风险识别与应对、供应链治理措施等详细信息,并强制进行第三方审计。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气候相关披露规则(草案)》 要求企业董事会说明其在环境和气候相关治理中的职责与策略,并对治理信息做出可量化披露。TCFD(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和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委员会) 提出的治理披露标准,均将“董事会监督ESG事务能力”“高管薪酬与ESG目标挂钩”作为治理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指标。国际规则的核心在于:不仅要求企业披露治理结构,更强调“治理责任可追溯”“高层必须承担ESG决策义务”,这为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市场设定了更高门槛。


政策影响


治理层面的挑战正迫使汽车企业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对透明度、责任性、合规性的高要求。


治理政策推动企业将ESG纳入董事会层级,形成从董事会到执行层的完整治理链条。例如,吉利控股集团已设立ESG战略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管理,确保ESG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这种变革促使企业从“合规导向”转为“价值导向”,将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化为长远竞争力。


新政策提升了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与规范性,汽车企业必须建立数据采集—内部审核—外部鉴证—公众披露的一体化体系。例如,比亚迪、蔚来等头部企业已开始发布符合GRI、SASB等国际标准的ESG报告,提升全球投资者信任度。同时,企业间ESG绩效可比性增强,使ESG评级机构、金融机构可据此实施差异化融资或评级,有力推动行业治理水平整体跃升。


未来,在“强治理—重协同—严披露”政策指引下,企业应从组织架构、制度设计、流程管控、信息披露等多个维度入手,建立全流程、可追责、透明化的ESG治理体系。这不仅是应对政策监管的被动选择,更是打造国际竞争力、赢得资本市场青睐的主动战略布局。



环仲国际业务团队


袁杜娟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商舒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陈珏

合伙人

扶怡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涉商事纠纷相关业务咨询请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环仲官网,或电话咨询:13127864609,邮箱咨询:link-king@linkarb.com.cn

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资讯或文章仅为交流讨论目的,不代表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任何法律意见。任何依据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作出的判断或决定(无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因此造成的法律后果,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您需要相关法律意见或法律服务,欢迎与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相关律师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可访问律所官网


搜索标签